《费曼学习法》读后感
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有所恢复,但基础并不牢固。
出口虽可望有所增长,但那种井喷式增长将风光不再,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性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五是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革政府审批方式、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应该继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产品出口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资源禀赋和全球分工来看,我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四是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在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对于那些应该由政府管住管好的事,也要通过改革创新、理顺关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依法行政,避免和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当前,各个主要经济体都很重视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概念下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新机制所追求的共赢,实际上也隐含着风险共担
我们要开拓思路,以危机为契机,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对外开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根本,谁能吸引高级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对外开放上的任何动摇与倒退,只会令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在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召开第三届中国开放论坛,分析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原因,研判金融危机的前景和走势,探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继续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引进高端产业。要针对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和新形势,简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大力改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增强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走出去的合力,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主动走出去,获取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开拓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国际环境对中国总体有利,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极其复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与要求不断提高,利益更加多元化,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与中国责任论相互交织。以史为鉴,化危为机13亿人口的大国的和平发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世界格局已经而且还在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经济而言,金融危机既是重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教训。
近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继续拥有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中国的大市场优势迅速凸显,成为吸引跨国投资的新优势。如何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双赢,对国际社会和我们自己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迅速上升。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外资的区域布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发生了由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恶化,对人才产生了挤出效应。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有活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际高级人才。第四,要抓住有利时机,注意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政策空间正在缩小。刺激政策的一些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引发了初级产品涨价等新问题,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国际社会的协力应对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逐步实现稳定,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呈现复苏的迹象,但是最近,欧洲个别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第三,要继续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破产或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失业问题非常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在华跨国公司的调查,相当高比例的跨国公司更加看好中国所独有的低成本和大市场的双重优势,有动力将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更高、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
这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没有真正消除。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四方面赢得主动权第一,要牢牢把握引进高级人才的新机遇。
事实上,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预期恶化,金融改革尚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庆幸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低,有人甚至动摇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实现初步复苏,金融体系稳定,财政状况良好,外汇储备丰富,只要我们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完全有条件抓住危机中蕴含的战略机遇,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预见性和灵活性。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都会带来国际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一些国家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危机中的赢家。我们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准确定位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争取在国际治理改革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手,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立足于扩大内需,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中国取得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步胜利。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
抓住危机中的战略机遇 自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破产或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失业问题非常突出。
对中国经济而言,金融危机既是重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政策空间正在缩小。
近年来,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继续拥有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中国的大市场优势迅速凸显,成为吸引跨国投资的新优势。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对外开放上的任何动摇与倒退,只会令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在国际社会的协力应对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逐步实现稳定,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呈现复苏的迹象,但是最近,欧洲个别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发生了由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迅速上升。刺激政策的一些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引发了初级产品涨价等新问题,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有活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际高级人才。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手,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立足于扩大内需,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中国取得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步胜利。
第四,要抓住有利时机,注意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我们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准确定位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争取在国际治理改革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最新留言